百强5A国际旅行社 品质旅游首选业务许可证:L-BJ-CJ00080
工作日:9:00 - 21:00周末:9:00 - 18:00
来源:中国国际旅行社发布时间:2011-04-21
第一天,乘(成都—南宁)K139/K141/K144 次空调快速列车,中途在贵州麻尾下车,票价280元,麻尾位于贵州省南端的独山县,地处黔桂两省交界处,临近终点,从列车上就能够看到沿途的喀斯特岩溶山势,山峰拔地而起,巍然矗立,形态万千。麻尾是独山县的一个乡镇,由于此时是旅游淡季,整个镇上似乎只有孤独的我们一行人。为了争取时间,我们立刻搭乘去小七孔的中巴车,并在小七孔转车,直接到大七孔参观旅游,沿途风景果然与四川截然不同,下午1时我们顺利抵达“大七孔”风景区当日目的地。
此时阳光灿烂,晃的眼睛不易睁开,谁说贵州天无三日晴?我背着沉重的摄影包,看到眼前风光无限,却精神百倍。景区门票50元,由于带了摄影记者证,可无票放行,想不到在以后的贵州所有景区都认可我的记者派司,为此行实实在在的节约了很多银子。
大七孔风景区以大七孔古桥而得名。沿打狗河溯流而上(河名极富地方特色),河水颜色绿的赏目,恰如宝石。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,峡谷内危崖层叠,峭壁耸立,岚气缭绕。前行约1公里后,仰望左崖有一座高、宽各约100多米的峭壁直冲云霄,绝壁上附着朵朵钟乳、层层翠 林,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。壁上还有三个自下而上的大小洞穴,洞口绿树丛生,情趣盎然。最为奇异的是,在这里不能大声呼叫,否则绝壁上的大小石块会飞溅 而来,当地百姓谓之天神恼怒,这里因此得名为恐怖峡。
再往前行,可见一座大自然鬼斧神工凿造而成的天然石洞,拔地而起,地质学又称天生桥,在贵州此类地质构造极多,这座天生桥当属佼佼者。桥高60米,桥孔宽20来。桥下湍急的水流形成一道瀑布;桥孔下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;桥侧长满灌木、花草,美景令人目不暇接,号称“东方凯旋门”,我们在这里流连忘返,激动中不慎竟把相机遮光罩摔裂了,可惜啊可惜,我一路心如刀绞,后悔不跌。
下午约四点左右,为了及时赶上到小七孔风景区的中巴车,我们不得不一步一回头的离开景区,顺利搭车来到小七孔,当夜住进极富布依族特色的农家乐“布依寨”,但档次明显高于农家乐,全为少数民族木楼特色,由于不是旅游旺季,宿费仅50元,据说旺季时可达上百元,当晚休息的很舒适,晚餐也用得不错,是典型的贵州味菜肴。
10月20日,清晨,我生怕失去观赏晨景机会,六点就起了床,直扑小七孔桥,所住“布依族寨”离此桥仅300余米。晨雾像轻纱一样飘荡在响水河上,此桥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,(公元1835年),是当年贵州到广西甚至是越南的重要驿道,桥下七孔,横跨响水河。
在长满青苔古桥上,观赏响水河景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,河水粼粼微波,清澈碧绿,显得十分恬静,有如游人至此干干净净放下所有的心情。如若泛舟游河,便可赏到两岸布衣民族的古色古香的建筑,嗅着两岸花丛溢出来的芳香心中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,我不禁坐在古桥旁倒卧河中一棵老树根上静思,把自己想像为古代一位远离世间尘嚣的文人骚客而孤芳自赏,好像进入了清静无为的虚渺时间隧道中。
据当地人介绍,小七孔桥横跨响水河,在清代,这里可是贵州与广西的界河,也是二省唯一交通要道,也就是说,此时此刻,我站在桥上,实际上也是横跨贵州广西二省,真是威风啊。
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南部30余公里的群峰之中,距大七孔景区5公里,景区全长7公里,是集山、水、林、洞、湖、瀑为一体的原始奇景。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被评为中国最后的“最后10处世外桃源”,门票80元,景区观光车30元。
小七孔风景区以精巧、秀美、古朴、幽静著称,景区移步换景,布局紧凑。有68级响水河瀑布、拉雅瀑布、龟背山原始森林、野猪林漏斗森林、天钟洞、卧龙河生态长廊等景点,置身其间,有如仙境。鸳鸯湖是小七孔一奇景,湖水如油,碧绿而凝重。因湖中有两棵并排参天的大树而得名,并可以在湖中荡舟,但是这里都是铁质游艇和小舟,锈迹斑斑,倒人胃口,所以我们就没有荡舟湖上,失去了一次浪漫情调。
野猪林是一片典型的喀斯特漏斗森林。从漏斗的底部到天边的山沿,重重叠叠密布丛林。漏斗的下部,几百亩翠竹杂生在树丛中,昔日野猪奔突林间,野猪林之名由是得之。
在涵碧潭上游的狭窄山谷里有68级跌水瀑布,层层叠叠的瀑布,淙淙哗哗倾泻而下,或倾珠撒玉,似银河泻地,形态各异,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,令我们目不暇接。
龟背山原始森林,漫山野生着无数龟背竹,故名。岩石峥嵘,怪石嶙峋,古木参天。藤萝缠绕。此山有三绝:一是林中的古藤缠绕,恰似人工搓绞的麻绳,殊为奇特;二绝乃山林上端入口处有一条树根碗口粗,沿路伸延数十米,如游动的巨蟒,令人咋舌;三绝为林中有一块巨石悬空,巨石下是三根石柱支撑着。
水上森林,长约600米,分上下两段。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,形成一道翡翠屏障。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。但树木却扎根在河床里,纹丝不动,四季常青。可谓是“水在石上淌,树在水中长”的奇景。
卧龙河生态长廊,全长3.5公里,可乘橡皮舟顺水缓缓漂游而下,两岸是葱茸秀丽的喀斯特原始植被,卧龙河的出口处有卧龙潭,暗河从崖底涌出,潭面上不见踪影,只有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,潭外流不息的渠水。
拉雅瀑布距小七孔桥百余米,瀑宽10米,落差30米,虽然此时不是雨季,但瀑势如山倒,响声如雷,颇为壮观。瀑在路侧,人在瀑下,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,纷纷扬扬,让我们颇感扑面凉爽,可一洗酷热和劳乏,顿觉心情轻松。
景区东大门处有座铜鼓桥,横跨樟江河,始建于1993年。铜鼓桥长126米,净跨60米,宽2.4米,高25米,桥身两端采用瑶山铜鼓造型,故称此桥为“铜鼓桥”。这是瑶山瑶族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,镇寨之宝,是权力的象征。
远处的瑶寨中居住着两片瑶和白裤瑶乡民,区分他们的标准是在着装上,两片瑶的妇女穿的上衣是由前后两片组成,只在肩头和腰间相连,而白裤瑶则以下身穿白色的裤子而得名。在我们这两天的游途中,时常可以看到瑶女们路边绣花,制作出售织品,很具地方民族特色。
10.21荔波至三都的路况很好,盘山公路蜿蜒向前,沿途既有连绵山峦,也有山峰拔地而起,举目远望,层层梯田与点缀其间的瑶族、布依族、水族的青瓦木楼互相映衬,令人感到如若置身世外桃源,越接近三都,水族村寨越多,沿途经常可以看到身着黑色“水族”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行走在公路旁,或劳作在山地田间。据说水族女人很辛苦,是务农的主要劳动力,而男人却基本不干农活,在家带小孩,这让我们很不理解。
三都县,唐置应州、都尚县、婆览县。元置定云府陈蒙州、合江州。清设都江厅通判、三脚屯州同。民国设都江县、三合县,1941年合二县改称三都县,1957年设三都水族自治县。全国水族约有40万人,主要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,其余的散居于附近的荔波、溶江、都匀、独山、麻江、黎平、凯里等县市。 秦汉以前我国南方在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到越南,居住着统称为“百越”的族群。由于他们各有种姓,因此称为:“百越”。在浙江一带的叫“东越”,在浙江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带叫“闽族”,在广西中北部和贵州南部的叫“骆族”。水族的先民是岭南“百越”之一骆越人的一支。元明以后,大量湖广籍汉族移民或征战戍守,或屯边而来,并且与水族通婚,部分汉族也就融合为水族。水族早在明末时期称为“水家”,因水族多居住在溪流河畔,生活习俗、自然崇拜和民间传说多与水有关。1956年,被政府正式确定称为“水族”。
523此时太阳很大,加上我们匆匆行路,烤的我一身流汗,就快冒油了。
¥2800起
¥2390起
¥2888起
¥2980起
¥2780起
¥2800起
¥2480起
¥3100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