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
法国来
卢森堡之前,已得知基弗夫人是一位精力充沛的活动家的同时还是“
卢森堡大学女教师联合会”会长,“卢森堡教科文组织之友俱乐部”副主任,“保卫拉丁文协会”会长等,至于担任一般职务的学术团体就更多了。可是,在卢森堡车站迎接我的主人,却是一个文质彬彬、端庄而又纤弱的中年妇女。
我最初一瞬间的印象甚至有一些失望,担心我的访问是否能顺利完成。一天下午,我和基弗夫人、弗里登夫人在基弗夫人85岁的姑母家吃饭,饭后晤谈。我又一次吃惊地发现,基弗夫人本人也是作家。她是“卢森堡法语作家协会”会长,而且是前几年成立的“卢森堡作家协会”的发起人之一。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。
首先来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这里的故居,感叹雨果真是好眼光,能挑到这么一个几乎是全市最佳的观景点。雨果在这间屋子住过的76天中,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菲安登历史上的大事。1871年7月14日午夜,菲安登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,离雨果家不远,恰巧市长又外出。雨果在全市一片慌乱中,做了两年好事。一是保护了自己的手稿,二是指挥救火。一个半小时内,有5000桶水从年近古稀的老诗人手中传递出去。翌日凌晨,市长回来,雨果提出建议:募捐救济灾民。我从这件事中明白了诗人在卢森堡人民心中的形象为何如此高大。雨果不仅是菲安登匆匆的过客,而且是菲安登历史的一部分。
我走出法国作家雨果的故居,看到雨果铜象上映着夕阳的余辉,仿佛诗人的灵光并没有熄灭。在书中作者既捧出自己对人类一颗热乎乎的爱心,又对当代社会的弊端流露出一缕深深的哀愁。有不少的短篇,取材于她在世界各国访问时的见闻的思考,所以书中有世界各地的传说故事,有各国人民的喜怒哀乐。当地朋友很推重基弗夫人积极从事文化交流,称赞她是卢森堡文学的“出口商”。她表示,她的理想不全是文学创作,而是通过文学推动各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。我问起,作为一个哲学和拉丁文教师,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,这样繁忙的文学创作,这样繁忙的社会活动,会不会给生活带来麻烦。基弗夫人点点头。事实上,教学、文学和社会活动三者之间,常有时间冲突,使地不无苦恼。
但她强调,紧张繁忙的生活,使自己很充实。但是,时间,时间总是不够用。我心中暗暗嘀咕:我对卢森堡三天半的访问,可能前前后后占了她不止三天半的时间。